新華社天津7月19日電(記者 周潤?。?a href="http://m.mllesccreations.com/uploadfile/file/20230127/f93a1dfff.pdf" target="_blank">7月21日將迎來今年三伏里的中伏,老話說“夏有三伏,熱在中伏”,放眼全國各地的氣溫圖,又是“紅紅”的一大片。
天津民俗專家、專欄作家由國慶介紹,三伏分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中伏,也叫二伏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是20天。今年中伏為20天,從7月21日至8月9日,俗稱“雙中伏”或“倆中伏”。
進入中伏,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也就到了一年中最熱的時段,但受各種氣象因素影響,各地的極端高溫未必出現(xiàn)在中伏,甚至不一定出現(xiàn)在三伏里。但不管怎么說,中伏正處在小暑和大暑之間,民間有“小暑接大暑,熱到(得)無處躲”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等說法,高溫、高濕、高熱的天氣讓人如在蒸籠之中。
中伏究竟有多熱?我國民間有“頭伏日頭二伏火”等老話,中伏的炎熱,可見一斑,而古人在詩句中也有類似描述,如“六月正中伏,水軒氣常凄”等。
“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”,按照我國多數(shù)地區(qū)的食俗,中伏這天要吃面條。
迎夏至吃面條,進二伏也要吃面條,為什么暑熱夏天要吃面條?由國慶表示,夏至面也稱入伏面,在這兩個時令節(jié)點所吃的面大多以過水面、涼面、冷面、醋鹵面為主,清爽開胃又消暑。當(dāng)然,也有人“以熱制熱”喜吃熱湯面,為出一身汗,進而帶走體內(nèi)的暑濕之邪。
“一方面,夏季人的消化能力相對減弱,而面條比較容易消化,不會給胃腸造成太大負(fù)擔(dān);另一方面,面條與面鹵(澆頭)、配菜等綜合營養(yǎng)價值較高。其實,不僅是上述兩日吃面條,中國人在祝壽、婚慶、迎客、喬遷等民俗生活中也吃面條,因為面條又細(xì)又長,有‘福壽綿長、長長久久、細(xì)水長流’等美好寓意?!庇蓢鴳c解釋說。
民間所說的“苦夏”恰恰就在中伏,如何平安度過這段時日?不妨從一碗爽口嫩滑的二伏面開始,吸溜吸溜一大碗,伏天也會“一天短一線”。如果一碗不解饞,那就再吃一碗吧!
新華社沈陽7月19日電(記者 高爽)隨著一年之中氣溫最高的“三伏天”來臨,如何在入伏后通過飲食實現(xiàn)養(yǎng)生,成為很多人關(guān)注的話題。對此,遼寧省沈陽市中醫(yī)院老年病科病房主任歷飛表示,入伏后,飲食上需要做到“兩不吃三多吃”。
“‘兩不吃’是指不吃生冷寒涼食物,忌食剩菜、剩飯、剩瓜果?!睔v飛表示,天氣炎熱,很多人愛吃生冷寒涼食物如冰淇淋、冰西瓜、冰飲品等,以在短時間內(nèi)緩解炎熱的感覺,但這些食物攝入過多容易生濕傷脾。
“‘三伏天’也是高溫、高熱、高濕的代名詞,微生物、細(xì)菌很容易繁殖,如果剩菜、剩飯、剩瓜果沒有馬上放入冰箱,盡管味道還沒有明顯變化,也建議不要再吃了。”歷飛說。
“‘三多吃’指的是多吃養(yǎng)脾、祛濕食物以及吃姜?!睔v飛表示,“三伏天”食用冷飲冷食后,容易導(dǎo)致濕氣重,而濕氣傷脾。因此,“三伏天”可以多吃養(yǎng)脾的食物,比如芡實、茯苓、蓮子、百合等可以煮湯食用,而茯苓、陳皮、白扁豆、甘草等可以泡水飲用。
“想要祛濕,可以將紅豆、薏米、芡實、茯苓、赤小豆、大麥等煮水飲用。薏米、芡實、茯苓有利濕的功效,紅豆可以理氣,大麥有健脾利尿、清熱解暑、平胃止渴等功效?!睔v飛表示,“三伏天”養(yǎng)生也適合吃姜,驅(qū)寒扶陽?!八自捳f‘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勞醫(yī)生開藥方’,可見適量吃姜有益身體健康。”
此外,歷飛建議,夏季雨后或淋水后身體出現(xiàn)畏寒癥狀時,可飲用生姜紅糖水驅(qū)散寒氣;風(fēng)寒感冒時,可飲用生姜蔥白飲緩解全身酸痛、惡寒等癥狀;夏天過多食用冷飲后胃部不適,可用生姜和橘皮煮水喝;用醋泡姜食用,可以幫助緩解消化不良、健脾開胃。